在使用齒輪油泵過程中,會出現油泵突然不打料的問題,遇到這種問題應及時檢查做相應處理:
一、泵入口、出入口管線的閥門未全部打開,也可造成不大量,應做相應檢查。
二、泵入口管路堵塞或大量漏氣,應對入口管路作相應檢查。
三、泵內部磨損嚴重,造成齒輪端面與端蓋的軸間總間隙超標,齒輪油泵出入口的介質大量返回泵入口,應停泵檢查。
四、電機轉速不夠或反轉,應檢查電機,根據檢查結果作相應處理。
五、齒輪油泵自身閥彈簧失效,泵出入口的介質大量返回入口,造成不打量,處理方法是檢查、替換彈簧。
此外需要注意的一點是,齒輪油泵不適用于輸送含有固體顆粒的液體及高揮發性、低閃點的液體;長期運行時齒輪油泵內的齒輪容易磨損,輸送介質流量小。而齒輪油泵法蘭形式不同,要求使用的墊片也不同。光滑面法蘭一般只用于低壓,配軟質的薄密封墊;在高壓下,如果法蘭的強度足夠,也可以用光滑面法蘭,但應該用厚軟質墊,或者用帶內增加環或增加環的纏繞密封墊。在這種場合,金屬墊片也不適用,因為這時要求的壓緊力過大,導致螺栓大的變形,使法蘭不易封嚴。如果要用金屬墊片,則應將光滑面縮小,使其與墊片的接觸面積減小。這樣,在螺栓張力相同的情況下,縮小后的窄光滑面的壓緊應力就會增大。
齒輪泵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四大故障分析:
一、油泵殼體的磨損
主要是浮動軸套孔的磨損(齒輪軸與軸套的正常間隙是0.09~0.175mm,大的不可以超過0.20mm)。齒輪工作受壓力油的作用,齒輪尖部靠近油泵殼體,磨損泵體的低壓腔部分。另一種磨損是殼體內工作面成圓周似的磨損,這種磨損主要是添加的油液不凈所致,所以需要添加沒有雜質的油液。
二、油封磨損,膠封老化
卸荷片的橡膠油封老化變質,失去彈性,對高壓油腔和低壓油腔失去了密封隔離作用,會產生高壓油腔的油壓往低壓油腔,稱為“內漏”,它降低了油泵的工作壓力和流量。齒輪泵它的正常工作壓力為100~110kg/平方厘米,正常輸油量是46L/min,標準的卸荷片橡膠油封是57×43。自緊油封是PG25×42×10的骨架式油封,它的損壞或年久失效,空氣便從油封與主軸軸頸之間的縫隙或從進油口接盤與油泵殼體結合處被吸入油泵,經回油管進入油箱,在油箱中產生大量氣泡。會造成油箱中的油液減少,發動機油底槽中油液增多現象,使農具提升緩慢或不能提升。需要換油封才可排除此故障。
三、機油泵供油量不足或無油壓現象:
工作裝置提升緩慢,提升時發抖或不能提升;油箱或油管內有氣泡;提升時液壓系統發出“唧、唧”聲音;拖拉機剛啟動時工作裝置能提升,工作一段時間油溫升高后,則提升緩慢或不能提升;輕負荷時能提升,重負荷時不能提升。
四、油泵內部零件磨損
齒輪泵內部零件磨損會造成內漏。其中浮動軸套與齒輪端面之間泄漏面積大,是造成內漏的主要部位。這部分漏損量占全部內漏的50%~70%左右。磨損內漏的齒輪泵其容積速率下降,油泵輸出功率低于輸入功率。其損耗全部轉變為熱能,因此會引起油泵過熱。若將結合平面壓緊,因工作時浮動軸套會有少量運動而造成磨損,結果使農具提升緩慢或不能提升,這樣的浮動軸套需要換或修理。
齒輪油泵確定了向模頭輸出一個壓力與速度均為穩定的平衡。在許多工藝中,壓力高,而出入口壓力低也是很普遍的。給擠出機建立高背壓的目的是要混合與熔融,而通過模頭的流量則由泵進行調節以達到較終的產品尺寸。
在有齒輪油泵相助的擠出線上,由于齒輪油泵的壓力維持較低(通常500psi)即可,因而在從擠出機的螺桿到齒輪油泵之間的壓力輸送過程中,物料的回流可被降低從液壓角度來講,齒輪油泵是一種比擠出機易建立壓力的裝置。因而,螺桿擠出機在給定的模頭壓力下,其輸出可被改進。而對于齒輪油泵密封墊的替換對于確定齒輪油泵產品長期穩定的運轉是比較關鍵的一個問題。
齒輪油泵設計幾點應注意的問題:
一、密封設計應注意高溫液體易汽化問題,易使機封出現干摩擦。
二、因材料的強度和溫度有關,所以強度要重新進行計算,查有關材料的溫壓表。包括法蘭、壁厚、螺栓等。
三、結構上應用中間支撐式。
四、相關冷卻管路設計、儀器儀表布置正確,外觀漂亮美觀。
五、溫度很高,葉輪設計應注意抗氣蝕性能。
六、設計的熱屏或冷水腔,從密封處開始降溫,至聯軸器處應將溫度降下來,因一般電機有溫度限制。
七、高溫齒輪油泵潤滑采用油潤滑,牌號要和軸承箱溫度配套。